- 索引号: 11370100004188784H/2025-00052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 成文日期: 2025-01-22 发布日期: 2025-01-23
- 发布机构: 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统一编号:
- 标题: 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关于开展“四个对接”精准服务推进重点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 发文字号: 济人社发〔2025〕1号 有效性: 有效
各区县(功能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市局机关各处室、局管各单位:
现将《关于开展“四个对接”精准服务推进重点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1月22日
(联系单位: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就业服务处)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开展“四个对接”精准服务推进重点群体
高质量充分就业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切实提高重点群体就业质量和水平,现就实施“四个对接”精准服务推进重点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专项行动,制定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就业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按照省、市关于就业工作的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突出需求导向、数字赋能和精准对接,着力拓展就业岗位,优化培训服务,强化供需匹配,积极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力量下沉、资源下沉,促进重点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产业协同联动。就业与主导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人力资源服务与我市主导产业、重点项目深度融合,完善重点企业用工保障机制,“人才、高校、企业、园区、产业”五位一体引才合作机制创新发展,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岗位渠道多元拓展。聚焦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辖区资源,充分挖掘就业岗位,开发培育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创造更多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机会,有效满足重点群体多层次多样化就业需求。
——就业技能稳步提升。“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的培训工作格局有效形成,培训服务便利化、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技能培训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度不断提高。
——人岗供需精准适配。数智赋能作用更加凸显,岗位信息和求职信息的“双归集机制”不断完善,人力资源服务质量和匹配效率明显提升,结构性矛盾得到有效缓解,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就业服务更加高效。服务力量更加充实,服务标准更加规范,服务过程更加便捷,建成更加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群体和困难群体就业服务和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
二、重点服务群体
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建立“敲门服务”机制,开展“1311”服务;着力抓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实施九大专项行动,实现“就业一条链、创业一体化、维权一站式、服务一揽子”;更好服务大龄或较长时间失业人员、残疾人、享受低保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群体就业,以及退役军人、脱贫享受政策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健全完善及时发现、优先服务、精准帮扶、动态管理工作机制。
三、深化“四个对接”
完善“四个对接、一个支撑”工作机制,全力拓岗位、摸需求、提技能、促匹配,形成开展就业对接服务各项工作的闭环,促进重点群体和困难群体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对接企业用工,扩充就业岗位。市、区县两级编制“重点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目录”,公开发布“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着眼产业发展前沿,积极挖掘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平台经济等蕴含带动的新岗位新职业,不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强化属地责任,做好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工作,建立企业诉求快速反应机制,针对企业用工短缺情况,实施分级响应。指导街镇、村居深入开展“社区微业”,发挥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协理员、志愿者等“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通过主动上门、电话联系、调研座谈、对接服务等方式,摸清辖区内各类用工需求,建立用工需求清单,分级分类建立岗位信息库。支持社区建立微组织,扶持微创业,打造一批“微工厂”、创业街区,拓宽居民“微就业”渠道。
(二)对接重点群体,摸清就业需求。各级人社部门要聚焦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关切,摸清基本信息,建立求职需求、技能培训需求台账,集中提供政策落实、招聘对接、困难帮扶、能力提升、权益维护等就业服务。对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采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方式,摸排建立就业意向、创业意向、培训意向“三张清单”,构建及时发现、优先服务、分类帮扶、动态管理机制,持续推进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聚焦脱贫享受政策劳动力、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特点,联合农业农村、退役军人、残联等部门,建立对接联系机制,摸清农村脱贫劳动力、退役军人、残疾人等人员底数,掌握就业创业意向和培训需求,统筹社会资源,促进及时就业、稳定就业。
(三)对接培训机构,提升就业能力。聚焦企业用工需求、重点群体和困难群体培训需求,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就业容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的行业领域,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强化紧缺工种、新业态新职业新模式等特色培训。对接、引进、培育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专业培训机构等培训主体,整合培训资源,组建技工教育联盟,推进技工教育集团化办学,增强培训多元供给能力。坚持公开、择优原则,加强培训规范管理,确定承训机构,分级分批发布含培训机构、培训人数、用工单位等内容的培训班期信息,采取“线上+线下”“集中+分散”“培训+评价”方式,满足培训需求。推进“需求+培训+招聘+就业”无缝衔接,及时组织培训合格人员对接用工单位,开展专场招聘活动,帮助参训人员就业。
(四)对接市场资源,增强就业活力。积极引进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专业化市场机构作用,对接养老、托育、家政等传统生活服务业企业,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挖掘培育新岗位新职业,推动市场资源更好嵌入“社区微业”。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围绕实体经济发展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扩大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业态的比重,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充分发挥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骨干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专业优势,依托人力资源服务网络,主动对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点领域、重点企业,挖掘岗位资源,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招聘岗位数量扩大和质量提升。
(五)加强数字化支撑,促进供需匹配。拓展“海右人才就业数智化平台”功能,全面推广“济南人才·就业云聘e码通”和灵活用工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线下招聘线上化、线上服务终端化、终端对接体系化,促进人岗精准匹配。大力推广和迭代提升“泉就业”社区微业基层服务平台,实现需求调查、数据归集、信息推送、服务提醒、统计监测等功能,推动基层就业服务“台账化”“静态化”向“数字化”“动态化”转变。支持平台企业开发就业创业服务大模型,智能推荐附近合适岗位,帮助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优化业务经办系统,打造“人社数据直通车”,推进“政策找人”“免申即享”“直补快办”,确保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四、强化推进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市级负责统筹协调、业务指导和数字化平台开发等工作,定期开展会商研究,推进难题破解。区县负责制定细化推进方案,完善工作措施,持续督促推进。街镇结合当地实际,整合辖区资源,加强服务阵地建设,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和企业用工跟踪服务。村居依托现有工作基础,开展“面对面”服务,摸清辖区重点群体和企业需求。
(二)优化服务网络。坚持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有机融合,支持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细分市场龙头企业在我市布局建立就业服务细分领域专业运营中心,在区县人口规模较大片区布局就业服务综合体,在街镇层面布局就业服务中心店,依托居民小区、商务楼宇、银行、超市等布局就业服务站,着力优化就业服务网络布局,为用人单位和居民提供就业培训、岗位开发、信息推送和用工撮合等服务。
(三)推进资源整合。整合辖区部门、高校、行业、企业等资源,实现岗位信息、求职信息、政策信息等互通共享。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就业服务。鼓励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等专业化市场机构利用专业优势,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细分领域精准化服务。整合辖区就业服务、生活服务资源,开展“15分钟就业服务圈”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融合试点,促进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
(四)深化跟踪服务。将重点群体和困难群体纳入跟踪服务范围,建立“一人一策”帮扶台账,定期上门服务,及时摸清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强化重点企业用工保障,提供用工招聘、职业培训、劳动关系等指导服务,组织企业参与各类招聘活动,跟踪了解招聘效果,着力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
五、优化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将“四个对接”与基层治理紧密融合,构建市、区县(功能区)、街镇、村居四级一体联动的组织体系。市、区县成立工作推进专班,细化目标任务,压紧压实责任,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形成上下贯通、一体推进的工作合力。
(二)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就业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严格执行政策,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评估,确保各项资金安全规范使用。引导带动社会资金在就业创业服务、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
(三)注重宣传引导。鼓励先行先试、创新思路,发挥辖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活动,推出一批具有本地特点的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争取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加大工作宣传力度,扩大“四个对接”社会知晓度,以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成效提高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