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济南市社会保险事业中心>工作动态>行业动态

社保数据治理从“后台”走向“前台”—— 一场“破茧成蝶”的社保经办数字革命

发布日期:2025-04-24 15:11浏览次数:

社会保险数据,如同社保体系的“血液”,其质量直接关系着14亿参保人的切身利益。过去,数据治理是深藏于后台的技术操作;如今,它正以“前台化”的姿态,成为推动社保经办管理服务升级、风险防控精准化、民生保障普惠化的核心引擎。这场从“补缺纠错”到“价值创造”的蝶变,既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治理理念的升华。

筑基与突围——从“补缺纠错”到体系构建

“翻开上世纪80年代的社保业务纸质台账,每一页都泛黄发脆,但它们是本溪社保人的‘镇馆之宝’。”这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保中心副主任刘睦平回忆起在辽宁调研时的一幕场景。那个瞬间,仿佛打开了时光的隧道——那些尘封的档案,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折射出早期经办管理的原始形态。


2003年春天,湖北省应城市劳动保险局的小李花了10多天的时间,才在数百本泛黄的台账中找到了参保人员张先生20年前的缴费记录。小李苦笑着回忆:“那个时候的业务查询是一件很大的‘体力活’。”


正是那一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启动“数据质量提升年”活动,开启了社保数据治理的序幕。彼时的治理聚焦于基础数据的“填空补漏”——解决单个指标空项、缺项等表层问题,着力提高数据采集的完整性。这如同在数字荒漠中播下种子,虽艰难却奠定了数据标准化的雏形。在宁夏固原,3000多名基层网格员练就“铁脚板”,走遍37万户家庭;通过对参保对象“以房定位”、以行业归类、以年龄分段,建立了扩面资源动态管理库,精准锁定未参保、中断缴费等扩面对象。


看见数据,就等于看见了业务、看见了管理;抓住数据,就相当于抓住了社保工作核心。2022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启动后,数据治理进入快车道。但系统上线运行时,“一人多号”等问题,如同“拦路虎”影响着业务经办的质量与效率。重庆农民工老陈在广东打工时被登记为“陈某强”,回老家参保时又变成“陈大强”。类似两个“自己”的“身份迷局”在全国有不少,就像社保体系里的“毛细血管栓塞”,严重影响数据的精准度,进而影响参保对象的获得感。


“数据不协同,老百姓就得跑断腿。现在,各省份间的数据孤岛正在实时消融。”部社保中心数据管理处处长霍冀民指着屏幕上的“数据地图”说。在广西梧州,通过“粤桂社保通”视频连线,曾辗转“两广”打工的黎叔仅用15分钟就办妥了搁置10年的退费手续。看着手机上3831.8元的个人账户退费到账提示,黎叔高兴地说:“社保经办服务,确实是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


部社保中心创新打造的“数据治理作战地图”,以可视化开启社保治理新篇章。他们以雷达图方式设计了一张数据治理质量评价图,定期对各省100个核心数据指标的数据质量进行效果评价,类似于一张动态更新的“体检报告”。在推进过程中,有两个省份曾陷入认知误区,抱着“与己无关”的旧思维按兵不动。部社保中心主动上门纠偏:现在全国统筹,需要有全局观念、系统思维。思想工作做通了,这些地区就开始行动了。行动成效在数据图谱上跃然呈现:这两个省份异常数据柱状图从“刺眼的长红柱”转变为“整齐的短蓝柱”,整改率实现几何级跃升。数据曲线的优化,不仅重塑了地方社保经办机构的全局治理观念,也培育出新型政务文化:地方领导从最初的“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地“数据问政”。刘睦平介绍:“全国统筹系统上线以来,部社保中心每个月都会将业务管控中触发规则数据发送给地方负责人,各地负责人已经从新鲜到习惯乃至期待尽快获取我们的触规数据变化评价图,这意味着全国社保体系真正迈入了智慧治理新阶段。”

创新与赋能——技术重构治理范式

社会保险从省级统筹到全国统筹,从人工核验到智能管控,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这场历时20年的治理变革,不仅重塑了社保经办体系的运行逻辑,更以数据要素的聚合裂变,开辟了公共服务现代化的新境界。社保经办管理服务迈向数字化、一体化时代,新技术应用更加广泛,社保服务事项、办理时限、业务流程日趋统一。


在技术驱动上,实现从“人海战术”到“智能治理”。当前,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光学字符识别(OCR)等技术正重塑社保经办流程。济南市社保中心引入“RPA+OCR+大数据”组合,自动审核电子档案,效率提升超40%。刘睦平感叹:“小而美的技术有效破解了经办机构‘人少事多’的困局,让经办人员从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原始生产力得到释放。”


安徽省合肥市社保中心面对海量疑点数据,通过分类比对、跨部门协作,完成高效整改;四川省雅安市依托四川人社大数据平台,实现基金风险“事中预警、事后抽查”,防止基金“跑冒滴漏”;坐落在海拔3650米高原上的拉萨社保大厅,藏族社保经办人员正在调试新上线的系统,大屏幕上跳动的参保数据如同高原繁星,曾经的“数据洼地”已被“全民参保”的星光照亮。


在制度创新上,实现从“单兵作战”到“全国一盘棋”。顶层设计的完善是数据治理的关键。2022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数据治理指引》发布,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质量评价模型,用标准化规则打破区域间的“数据方言”;通过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协同机制,拆除了行政壁垒背后的利益藩篱。天津、四川等6个试点省份聚焦数据管控、共享等6大领域,形成可复制的“雁阵模式”。试点省份的实践表明,当治理体系从“九龙治水”转向“握指成拳”,数据的聚合效应便能转化为治理效能。


在服务升级上,实现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全国社保公共服务平台整合90余项在线服务,实现“跨省通办”“免证办”。重庆市民高女士用手机通过“重庆人社”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提交申请,不到半小时,就把成都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回了重庆。近年川渝两地劳动力常年保持100万人次以上的流动规模,两地试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无感漫游”,老百姓充分感受社保协同服务带来的“巴适”。

价值与愿景——从“问题驱动”到“民生引擎”

在山东潍坊,“政策雷达”正在扫描百万数据。“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越长、缴费越多,退休后养老金越高。缴费累计达到法定年限后,才能按月领取养老金,请及时参保缴费!”近日,潍坊市市民王先生收到了来自社保经办机构推送的一条提醒短信。从“人找政策”到“政策追人”,这样的温暖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这些变化的密码,藏在部社保中心的数据质量多维展示“雷达图”里:规整的六边形代表治理均衡,参差的缺口则暗示短板。“你看这个‘小耳朵’,说明他们的共享协同还要加把劲。”刘睦平指着某省的“雷达图”笑着说道。


刘睦平透露,最近,部社保中心正在以“两张纸”开启数据治理“新玩法”,即推动数据治理的价值体现,让数据可见可感可知,全方位支撑经办管理服务,助力社保事业高质量发展。“第一张纸”是探索构建“数据评价模型”,从基金管理、技术标准、业务规范、公共服务、宏观运行、共享协同6个维度,开展数据质量评价。每个省份评价的分值各不相同,每个维度的异动,产生的图形效果也不一样。“这是可视化、可感知的数据治理图形工具,非常有趣,能让各地明显看出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要继续下功夫。”刘睦平如是说。


“第二张纸”是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引入数据治理工作目标情况说明。以前每年向地方下达社会保险覆盖面计划时,总会有“讨价还价”的情况。引入数据治理以后,建立了部级大数据资源库,初步掌握了各地外部资源、内部资源情况,2025年给各省下达的计划更为科学精准。霍冀民说:“我们在‘数据找人’上制定科学的方法,通过数据显像化,将业务具象化,确保数据的高质量。”


数据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数字红利普惠全民。当90岁的老奶奶通过“刷脸”秒办认证,当新生儿的社保卡与出生证同步生成,我们终于懂得:所谓数据治理,不过是把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进时代的“源代码”。正如刘睦平所言:“每张图表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数据都在传递温度。”


社保数据治理的20年,是中国治理现代化的缩影。从手工台账到智能平台,从局部优化到系统重构,这场变革充满着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当数据治理真正走向“前台”,它不再仅是技术术语,而成为亿万群众触摸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数字桥梁。未来,随着“数据驱动”理念的深化,社保体系必将以更智慧、更温暖的姿态,护航每个人的生活安康。

来源:中国社会保障杂志微信公众号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