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投资于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投资于人”,既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城市温度的直接体现。刚刚过去的2024年,济南财政民生支出1122.2亿元,占比80.3%,2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新增城镇就业21.59万人,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0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济南用“投资于人”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强省会建设的温暖篇章。
消费升级,激活市场活力
2024年,以“项目深化年”为牵引,济南全力促消费、稳外贸、惠民生、抓项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213.2亿元,网络零售额1440.1亿元,展现出消费市场的韧性与潜力。
今年,济南将举办500场促消费活动,新引进100家商业首店,建设30处便民生活圈,通过“提振消费十大行动”让市民的“钱袋子”与城市经济同频共振。
这种“精准滴灌”式的政策设计,不仅激活新能源汽车、文旅体展等新消费场景,更让“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成为城市温度的具象化表达——从早餐铺到社区食堂,从菜市场到养老驿站,每一处细节都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
2024年,济南以教育强市建设为统领,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等教育加速赋能、提升办学品质等诸多方面刷新成绩。
2025年,济南将聚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制定实施新“高校20条”政策,全力推进山东大学龙山校区(创新港)、空天信息大学(筹)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促进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同时,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校园萌芽。
当287.5万人才资源总量与“海右计划”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相遇,当“泉城人才服务金卡”覆盖更多高层次人才,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被充分激活,济南正以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医疗是民生之需,也是群众最关切的民生问题之一。
去年,以深化“健康济南”建设为牵引,济南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完成696家村卫生室改造,在全国医改评价结果通报中列27个省会城市第2位。这不仅是城市荣誉,更是民生福祉的兑现。
2025年,济南将深化医疗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专家服务。这种“硬件升级”与“软件优化”并重的路径,诠释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逻辑,让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成为城市温度的刻度尺。
在济南的民生版图中,乡村振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202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565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390家。
今年,济南将新建18.35万亩高标准农田,组建10个市域特色产业产销联盟,通过“泉水人家”品牌打造与50场产销对接活动,让农民的“钱袋子”与市民的“菜篮子”紧密相连。
这种“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提升农业附加值,更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
“投资于人”的方向转变,不仅涵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直接关系个人生活质量的领域,也包括通过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和支持创新创业来提升个体能力和发展潜力。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中,济南以“泉惠企”平台实现惠企政策“一键直达”,民营市场主体占比达98.6%。2025年,济南再出实招:设立民间投资专项支持资金,建立重点项目库与投资机会清单,通过“央企+地方”产业基金模式撬动社会资本。
这种“放水养鱼”的智慧,既为民间资本开辟了新赛道,更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彰显着“投资于人”的深层逻辑——真正的民生福祉,从来都是政府与市场、市民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今天的“投资于人”,必将转化为明天的生产力、创新力。围绕“投资于人”想事、谋事、办事,济南正以“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为民实践,走稳走实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姬望平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