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右时评 | 济南:一座会思考的城市
|
|||
|
|||
|
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姬望平文章 清晨六点,智慧泉城运行管理中心的大屏突然弹出预警。 城市空天地立体感知网的摄像头捕捉到经十路一处树枝断裂倾斜,AI 算法 3 秒内完成识别分类,系统自动生成处置工单,精准派发给辖区城管部门。20 分钟后,维修人员抵达现场清除隐患,此时早高峰车流尚未密集 ——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 2025 年济南的日常。
2025年是济南数字建设的“全面提升年”。从“基础建设”到“重点突破”再到“全面提升”,三个阶段的跃迁,恰如一个人的成长:先长骨骼,再通血脉,最终通达神经末梢,实现全身协同。 当数字建设进入 “全面提升年”,济南正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 —— 她不再只是被动响应指令的机器,而是开始主动思考、预判、呼吸的智能生命体。2025年的济南,正处在“神经末梢“全面激活的关键期。数字不再是外置的工具,而是内化为城市的思维方式。 01丨提升认知维度:让数字从“工具”变为“思维” 2020年,当经十路上竖起第一批5G基站时,有市民嘀咕:“这些铁疙瘩能当饭吃?”工程人员笑而不语,因为他们深知这是在为城市铺设“数字骨骼“。 “十四五”期间,济南5G基站建设数量达5.8万个,织就了一张看不见的天网。但这只是表象。真正的“骨骼升级“,在于这些基站不再是孤立的信号塔,而是彼此对话、协同计算的“神经元“。在济南重工的车间里,一台盾构机的传感器通过5G网络,将数据实时传至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算力洪流瞬间完成故障预判——看似简单的连接,靠着这些基站“神经元”,才能实现骨骼与神经的首次握手。 更深刻的变革在“云端”。济南市大数据局新闻发言人陶全荣在2025年发布会上介绍,济南算力规模已超5454PFlops,其中智能算力达4763PFlops,占比超85%。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济南的“数字骨骼”不仅强壮,还具备了“肌肉记忆”。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企业的研究人员都有一个共同感受:算力像自来水一样即开即用,大幅度缩短了工作时间。 如果说基站是骨骼,算力是肌肉,那么“三区叠加”的战略定位就是为济南注入了“基因密码”。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三区叠加”的城市,济南的数字建设从起跑就有了国家级“战略导航”。 从“铁疙瘩“到“神经元“,从“存储盘“到“算力泉“,数字基建的全面提升,让济南拥有了承载智能时代的“钢筋铁骨“。 02丨提升能力维度,让治理从“大脑”延伸至“指尖” 很多城市都有“城市大脑”,但大脑再聪明,若神经末梢坏死,整体仍瘫痪。济南全面提升的精髓,在于让“神经”直达指尖。 这种“末梢灵敏”体现在每个角落。2024年济南新建10条绿波带,但不同于传统绿波,这是“会呼吸”的绿波。市大数据局联合交警部门实测,动态感应路口让绿灯空放时间减少15%,延误指数降低10%以上。晚高峰的经十路,车流如血液般有序流动,这就是城市交通的“自主神经系统”。 在济南的城市社区,智慧社区建设扎实推进。今年4月,济南推出全国首个城市文化IP命名的智能基层治理平台——AI社工“泉小智”。在甸柳新村街道,AI社工“杨小煜”作为社区书记的“数字化身”,同时嵌入36个居民微信群,24小时解答着从医保办理到垃圾分类的各类咨询。 除了灵敏的感知“神经元”的自学能力。济南社保“数字员工”已探索62个应用场景,审核率达90%,节省经办时间9000余小时。但它不止于机械审核,还能通过机器学习识别异常模式,预警骗保行为。这已从“条件反射”进化到“智能判断”。 03丨提升效能维度:让服务从“高效可见”迈向“无感可感” 数字化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是沉迷“技术秀肌肉”——平台建了不少、功能堆了很多,市民却没感受到实际便利。济南数字建设全面提升的核心要义,恰恰是跳出“唯效率论”,让数字像空气般自然存在、像泉水般润物无声,在“看不见”的服务中,传递“摸得着”的温暖。 对普通群众而言,“无感服务”的核心是“少跑腿、零跑腿”。2025年济南市大数据局发布数据显示,全市已上线133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新生儿一出生,医保参保、户籍登记、社保建档自动联动办理,家长无需多跑一个窗口;大学生毕业离校,档案转接、社保续接、公积金缴存无缝衔接,不用反复提交证明材料;老年人达到退休年龄,养老金核算、医保待遇转换自动生效,无需主动申请报备;生育津贴发放、退休医保待遇享受、困难群众参保、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残疾人生活补贴等多项惠民政策实现“免申即享”。这些便捷体验的背后,是417亿条“数字泉海”数据的无声奔跑,是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壁垒的彻底打破。 在惠企服务领域,济南归集融合市场监管、行政审批、信用、社保等各类企业数据3500余万条,构建包含113个维度的203万个“企业库”,为每家企业建立“一企一档”精准画像。依托大数据支撑的“泉惠企”平台,企业无需主动查询,系统就能根据画像智能匹配惠企奖补政策,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推动惠企资金“直达快享”,让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在生产经营上。 这种“无感”温度,在教育领域体现得尤为深刻。济南市学情大数据分析平台累计服务超2100万次,覆盖全市60多所普通高中、1.7万名教师、5万余名在校学生。平台通过多重数据汇集和算法分析,为每位学生生成专属“数字成长档案”,精准匹配学习资源、定制学业规划,让因材施教从教育理想变为现实。 2025年,济南在全国首创“租房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体系。“易租宜居”平台汇聚1.5万套房源,流程最快41秒完成。这背后不仅是速度,更是对新市民、青年人生活状态的理解——他们需要的不是繁琐的证明,而是一个快速安顿的“家”。 从“我要办”到“自动办”,从“看得见的高效”到“看不见的贴心”,数字效能的全面升华,正让济南市民活在“被用心照顾”而不自知的美好里,这正是数字城市建设最动人的模样。 04丨提升生态维度,让产业从“单兵突进”到“集团军作战” 在日前举行的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稷量研究院发布了《中国50强城市数字化发展能力指数2025》。报告显示,2025年济南数字化发展能力位列全国50强城市第11位,排名较2024年前进3位。此次报告以全新认知逻辑、技术逻辑、发展逻辑洞悉数字中国建设发展的最新趋势,从“数字基建支撑力、数字产业融合力、数字创新引领力、数字治理保障力、数字城市活跃力”五个维度测度,分析了中国GDP50强城市的数字化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示 2025 年度数字经济创新平台名单,济南交出亮眼成绩单:6 个实验室入选数字经济创新实验室,13 个入选人工智能方向实验室;20 家企业入选产业创新中心,26 家入选人工智能方向创新中心;5 家机构入选创新服务机构,6 家入选人工智能方向服务机构;14 个人才实训基地入选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基地,彰显济南数字经济创新生态的强劲实力。 诸多成绩的取得,源于济南对数字体系的前瞻性布局。当前,数字经济正成为赋能产业升级、重塑产业格局的关键力量。今年 2 月,济南召开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算网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全力建强数字经济引领区,为产业生态升级划定清晰路径。 在数字产业化领域,济南持续领跑全省:累计打造 14 个省级 “产业大脑”、310 个 “晨星工厂”、29 个省级 “工赋百景” 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试点,三项核心指标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产业数字化转型同样蹄疾步稳,截至 2025 年 10 月,全市累计遴选意向试点企业 755 家,完成改造签约 302 家,其中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签约率高达 80%,传统产业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迭代升级。 济南在全省率先出台《济南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以法治力量护航产业发展。如今,数字应用场景已深度融入济南各行各业:数字文旅让游客足不出户 “云游” 趵突泉、千佛山;数字金融为中小微企业打通便捷融资渠道;智慧农业让田间地头的数据成为增产增收的 “新农资”。 目前,济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 6000 亿元,一个多元共生、协同演进、活力迸发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正加速成型,为城市能级跃迁注入持续强劲的 “数智动能”。 当“全面提升”从规划蓝图变为日常现实,这座千年古城不仅在打造智慧治理的新标杆,更在探索一条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济南路径”——让技术有温度,让城市会思考,让生活更美好。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