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人社:首批网络创业培训班圆满落幕
9月30日,槐荫区首批网络创业培训班在学员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培训班是槐荫区首批网络创业专项培训,由槐荫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职业培训部全程指导,不仅为辖区内有创业意愿的群体搭建了专业学习平台,更有效助力了区域网络创业生态的培育与发展。 为确保本次培训取得实效,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职业培训部精准对接创业者需求,围绕“理论+实践+案例”的培训模式,指导培训机构制定了针对性课程体系。培训内容涵盖网络创业政策解读、电商平台运营技巧、网创项目选择及市场分析、创业风险规避等核心模块,邀请了具备丰富行业经验的专家讲师授课。授课过程中,讲师结合当下网络创业热点案例,通过现场演示、分组讨论、模拟实操等形式,帮助学员快速掌握网络创业的关键技能,解决实际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 培训期间,职业培训部工作人员全程跟进,及时了解学员学习动态,收集学员反馈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协调教学节奏与内容,保障培训质量。同时,为学员搭建了交流互动平台,促进学员之间分享创业思路、对接合作资源,营造了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 结业仪式上,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内容实用、干货满满,不仅系统学习了网络创业知识,还增强了创业信心。不少学员已经初步梳理出自己的创业项目规划,并希望后续能获得更多政策支持与跟踪指导。 作为槐荫区首批网络创业培训班,此次培训的成功举办是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落实稳就业、促创业政策的重要举措,为辖区内网络创业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经验。 下一步,槐荫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将持续总结培训经验,紧密结合区域创业需求,优化课程与服务模式,提供更多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创业培训活动。无论您是毕业年度大学生还是心怀创业梦想的待业青年,我们都诚挚邀请您加入槐荫区网络创业培训,让创业之路不再迷茫,开启精彩创业新程。 历城人社:“才聚泉城高校行”走进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9月28日,2025年“才聚泉城高校行”引才活动在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举办。济南市历城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党委书记李新生,济南市历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调研员李宗泉携历城二中、历城二中教育集团及40家济南市重点企事业单位赴武汉市开展城市推介、人才招引、校企对接等活动,向驻汉高校青年人才发出“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的诚挚邀约。济南市委组织部、济南市人才服务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活动。 引才宣讲会,吹响求贤集结号 华中师范大学引才宣讲会上,历城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党委书记李新生向华中师范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介绍了济南市、历城区在城市发展、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和人文底蕴等方面的优势。他指出,近年来,济南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会战略,深入践行“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理念,全力构筑“天下泉城、人来无忧”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历城区大力实施“智汇历城”人才集聚计划,健全完善求才、聚才、爱才的体制机制,努力让历城成为人才汇聚之地、价值实现之地。李新生对历城二中、历城二中教育集团进行了推介,向与会学生详细讲述了历城二中、历城二中教育集团的发展故事,并热烈欢迎各位有志学子到历城干事创业,到历城二中教书育人。 华中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姚珂在致辞中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深厚历史与学科特色,并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历城二中与华中师范大学的现场对接,能建立起双方的密切联系,也期待着华中师范大学能为历城二中、历城二中教育集团输送更多的优质师资。 活动现场还播放了济南城市人才宣传片《我在济南刚刚好》、城市人才主题曲《Lian上济南这座城》和《青年人才政策宣传片》,为与会师生赠送了《我在济南刚刚好》图书,展现了济南宜居宜业的人才生态与创新活力。历城二中教师张太乙作为校友代表,以亲身经历讲述在济成长故事,点燃学子奔赴泉城的热情。 专场招聘会,搭建引才桥梁 “才聚泉城高校行”武汉线专场引才活动,紧扣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优势学科专业,聚焦机械制造、高端装备、电气工程等重点产业领域,组织山东黄金集团、济钢集团、济南重工集团等40家重点用人单位,提供优质双选职位120余个,吸引三所高校3000余名学子参与应聘,现场收到简历1000余份。 此外,招聘会现场还设置了政策咨询专区,为在汉学子发放济南人才政策“双30条”微词典宣传册,推广使用济南云聘e码通小程序。 校地企座谈会,赋能产业发展 活动期间,引才团一行分别在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校地合作座谈会。校地企各方聚焦教育教研、技术突破、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就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技术合作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历城二中与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达成合作意向,济钢集团、济南重工集团、济南新物联自控科技有限公司等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等建立合作联系。 引才团一行还参观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高新人社:稳稳托举千家万户就业“饭碗” 济南市高新区槿秀里社区食堂里,56岁的郭玉兰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熟练地穿梭在各张餐桌之间。一年前还在为工作发愁的她,如今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多亏了社区工作人员的牵线搭桥,让我能在社区食堂工作,既稳定又舒心。”郭玉兰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在高新区,像郭玉兰这样通过精准就业服务实现就业的居民还有很多。今年以来,该区城镇新增就业22446人,同比增长29.4%,城乡公益性岗位新上岗635人,提前完成全年任务目标。 就业服务下沉,社区里的“就业管家” 今年,高新区舜华路街道率先启动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打通社区基金服务渠道,实现社区“自我造血”功能。 社区工作人员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者,而是变身“就业管家”,主动发现居民就业需求,对接辖区资源。 金梭社区位于高新区商业中心,青年人口占比超过52%。面对青年就业问题,社区创新推出了“线上+线下”就业服务模式。每周二直播带“岗”,周四政策解读,让就业求职和企业招聘“触手可及”。 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就业服务的效率,还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感受到了家门口就业的便利。 对就业困难人员,高新区也给予了特别关注。章丽萍是一名三级肢体残疾人,家庭经济困难,失业后一度非常焦虑。 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前往章丽萍家开展上门服务,了解掌握她的就业意向。考虑到她独自抚养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把她安排到附近的社区公益性岗位工作。 “这份工作离家近,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还有‘五险’保障,大大缓解了我的生活压力。”章丽萍说话的时候,眼里充满了光。 目前,这种“敲门式”就业服务已成为高新区的常态化举措。通过聚焦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依托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等,开展精准服务,高新区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就业帮扶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该区还创新推出了“社区微业”工程,通过开发社区绿化、养老服务、便民服务等岗位,帮助大龄失业人员、残疾人等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这些岗位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形成了良性循环。 技能培训升级,打造人才就业新高地 与此同时,高新区以“技能强区”为目标,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构建“实训载体+赛事引领+精准对接”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 今年4月投用的济南能源集团产研基地覆盖热力、燃气等7大领域,预计年培训2万人次。 9月,博赛数字科技集团的改造项目整合鸿蒙、星闪技术实验室,预计年培训高技能人才超万人次。 高新区还与山东体育学院等高校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通过政策解读、校企对话等形式,共商人才协同培养与就业新路径。这种深度的产教融合,不仅为企业输送了急需的人才,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实现了校企双赢。 “白天‘搬砖’奋斗,晚上干点啥去?”不少青年人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 近期“青年夜校”的风也吹到了舜华路街道凤凰国际社区。许多居住在这里或周边的年轻人选择利用晚上的时间“上夜校”。 因紧邻汉峪金谷商业区,这里居住的多是在高新区创业就业的青年。社区开办的“青年夜校”,恰好成了广大青年下班后放松、学艺和交友的平台。 青年夜校一方面为社区青年充电赋能,帮助青年融入新圈子,实现精神文化补给;另一方面,也引导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抓住碎片时间,习得新手艺,提升了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济南高新区正将“民生温度”融入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让就业服务从政策文件走向百姓餐桌。在这里,就业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可触可感的温暖日常,是社区食堂里飘香的饭菜,是青年夜校里的专注面庞,更是每个普通劳动者安身立命的坚实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