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就业服务的需求从“有没有”逐步转向“好不好”。山东省济南市聚焦低技能、低收入、高失业、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两低两高”群体,深入推进“社区微业”,以有解思维创新优解路径,通过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多元化参与的基层就业服务格局,推动就业服务直达基层一线、直面困难群众。
建立健全“社区微业”推进工作体系
作为一项创新性工作、系统性工作,“社区微业”怎么抓、抓什么,需要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全面推进。
构建组织领导体系。顺畅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是凝聚工作合力、推进工作落实的重要保障。纵向上,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坚持市、区县、街镇、社区四级一体联动,成立“社区微业”工作推进专班,建立社区就业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社区-网格-楼栋”组织链条,形成上下贯通、一体推进的工作合力。横向上,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作用,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工作协同,推进资源共享,统筹用好相关部门资源力量,共同研究解决“社区微业”工作中的堵点、难点和重点问题。
构建岗位开发体系。有岗位才能有就业,开发就业岗位是推进“社区微业”的基础性工作。“扩容”,结合社区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分布等实际,引导社区大力发展商贸、餐饮、电商服务等行业,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挖潜”,广泛征集辖区商圈商户、园区企业的用工需求,把适合困难人员的岗位挖掘出来、利用起来。依托社区闲置用房,建设“微工厂”,开发灵活就业岗位。“兜底”,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三支一扶”、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等政策性岗位,兜底安置困难人员。
构建技能培训体系。一技在手,就业不愁。培训内容精准聚焦。围绕困难人员培训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统筹开展健康照护、家政服务等传统职业培训和网约配送、直播销售等新职业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培训主体多元参与。加强与相关部门对接,整合部门培训资源,形成技能培训合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技能培训,满足困难人员多样化、多层次培训需求。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开发微型化、个性化社区培训项目,开设培训夜课、周末课堂,方便就近错时参加培训。设立社区“能工巧匠工作室”,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开展培训、传授技艺。
构建创业扶持体系。优化社区创业环境,打造“家门口”创业乐土。拓展创业场景。开发特色餐饮、教育培训、咖啡馆、便利店等微创业项目,满足居民“家门口”创业需求。丰富社区商业业态,发展夜间经济、社区集市,鼓励困难人员从事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微创业实践。搭建创业平台。结合城市更新、社区改造,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模式,盘活利用社区各类存量房屋,打造更多的创业门店、创业孵化器、创业小巷、创业街区。加强创业扶持。开展“创业服务进社区”活动,编制社区创业导引,开办创业沙龙,提供项目推介、创业辅导、政策落实、开业指导等全流程、全周期创业扶持。
构建服务支撑体系。“社区微业”是就业服务下沉基层的重要载体。服务载体方面,统筹建好用好就业服务站、基层服务窗口等平台载体,科学谋划布局,完善服务功能,延伸服务触角,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服务手段方面,发挥社区联系服务群众最广泛、最直接的优势,综合运用社区工作人员、热心居民、志愿者等力量,做好需求摸排、岗位开发、招聘组织、技能培训、政策落实等工作。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推动“政策找人”“服务找人”,让数字技术成为推进“社区微业”、服务困难人员的强大引擎。
着力解决推进“社区微业”的突出问题
“钉钉子精神”,就是要用力,用准方向,关键还要持续的精准发力。要聚焦基层就业中的的突出问题,下气力解决好。
坚持“大数据+铁脚板”相结合,切实摸清工作底数。一方面,加强信息化支撑。依托市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加强与公安、民政、工会、残联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全面摸排“两低两高”群体的居住区域分布,精准锁定就业困难人员。建立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分区域筛选用工需求,及时推送到所在社区。另一方面,优化网格化服务。发挥网格员、新业态从业者等群体的作用,走进小区楼栋,走入困难家庭,采用敲门式服务,面对面征集就业需求。建立“一对一”就业援助档案,量身定制需求信息、岗位信息、政策信息、培训信息“四张”清单,实行动态更新、持续跟进。
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困难群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就业需求的多元性。坚持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搭建覆盖广泛、便捷高效的供需对接平台,让困难人员尽快找到合适岗位。线上,依托“海右人才就业数智化平台”,开发“社区微业”工作模块,分社区归集就业岗位和就业需求,建立供需匹配模型,及时推送岗位信息和求职信息,让困难人员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工作。引入“小优快工”“丽阳神州”等平台企业,进一步拓宽困难人员灵活就业渠道。探索推广直播送岗模式,免费提供工作场所和设备,邀请商家企业开展线上招聘。线下,组织微型化、特色化招聘活动,加密招聘频次,让社区居民、困难人员和用工单位面对面匹配对接。
坚持“硬件+软件”相结合,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推进“社区微业”,关键在于做好精细化就业服务。建好“硬件”,完善服务设施。在楼宇商圈、企业园区、居民小区等地方,高标准建设就业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创业等“一站式”服务。同时,结合不同服务场景,建设流动就业服务站、线上就业服务站,实现就业服务“便捷办”“不打烊”。建好零工市场,提供用工撮合、职业指导、技能培训、权益维护、住宿餐饮等服务,目前已建成零工市场15家、零工公寓5533间。建好“软件”,完善服务标准。制定“社区微业”建设指导标准,梳理发布服务事项清单25项,统一规范标牌标识、设施设备、人员配备、服务功能、业务流程,推动基层就业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提供“全链条”“总集成”就业服务。
坚持“政府+市场”相结合,统筹用好工作资源。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化参与,统筹整合政府资源和市场资源,构建合力推动“社区微业”的工作格局。政府方面,充分发挥社区主导作用,牵头对接辖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建立社区就业联盟,有效整合就业信息、求职岗位和服务资源。深入推进社区协作,打破社区空间界限,共享就业服务资源,引导邻近社区联动推进“社区微业”工作、联合建设社区“微工厂”、连片开发“创业街区”,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市场方面,探索将“社区微业”嵌入银行网点、公共设施、商业配套等载体,以合作共赢的理念思路,引入行业龙头企业、平台公司、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社区微业”工作,提供专业化就业服务,解决困难人员就业问题。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