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日报》济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持续提升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保障工作
|
|||
|
|||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亲临济南市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叮嘱要把涉及农民工的政策落实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十年来,济南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济南工作的关怀厚爱作为最大动力,把对基层农民工群体的牵挂叮嘱作为遵循指引,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更好推动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共享发展成果这一目标,加快构建精细化、全链条管理和服务体系,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各项工作,走出了一条统筹推动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保障与城市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牢记嘱托、实干奋进,十年来济南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保障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十年来,济南市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具体行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完善市场主体自律、政府依法监管、社会协同服务的工作格局,以实际行动和扎实成效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进了济南门,就是济南人”。 以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农民工党工委为总揽,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保障作用。坚持把农民工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出台《关于加强行业系统农民工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成立农民工党工委并作为市委派出机构,统筹抓好农民工领域党建工作。创新外来务工党员培养机制,坚持双向考察、两地公示,开展“把外来务工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外来务工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培养”工作;探索“政治导师”制度,鼓励优秀外来务工党员代表常态化联系培养1-2名申请入党人员;对“城郊型”“候鸟型”“职业型”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分类培育,做到精准对接、定向施策。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25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累计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200余名,2017年以来年均发展外来务工党员800余名。创新外来务工党员教育机制,建好用好“农民工党建”网络阵地,建设“暖心驿站”等党群活动场所1100处,开展“当先锋、做模范、我为泉城作贡献”等活动,培养推举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莱钢集团电焊班班长蔺红霞,党的十九大代表、济南元首针织缝纫工明建建等一批模范典型。2021年以来,全市共有3400余名农民工党员返乡创业,4385名农民工党员回村任职,其中3830人担任村“两委”成员。来自济南超意兴餐饮有限公司的张海燕,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积极参加防控志愿服务,为50多个点位抗疫工作人员提供配餐服务,展现了党员责任担当和时代风采,如今她已成为济南超意兴餐饮有限公司的仓储物流中心主任、妇联主席,去年还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2020年,济南一处600年历史的老城墙再次焕发生机,成为“网红打卡地”,配合文物部门进行修缮的,正是“全国优秀农民工”胡正亮和他创办的山东智邦文物保护科技有限公司团队。胡正亮从农民工队伍中的普通技术员做起,通过多年历练,成为文物修缮领域的“行家里手”。如今,他“问诊”的建筑不仅有高楼大厦,还有历史文物古迹、红色纪念场馆,带动了周围一大批农民工干事创业。创新外来务工党员管理模式,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在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密集的建筑、园林、家政等行业建立181个党支部,在临沂、日照等流入济南数量较多的市建立流动人员党委,基本实现流出地流入地“双向服务两头管”“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以构建外来务工人员“五级”服务平台为抓手,健全完善“一站式”“全覆盖”“标准化”服务体系。为解决“办事难、办事慢、来回跑、不方便”等问题,搭建五级服务平台,覆盖全市约210.3万外来务工人员。打造纵到底、横到边服务体系,市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设置16个业务窗口,20家市直部门单位配备工作人员集中办公,提供党建服务、就业指导、社会保障、劳动维权等一站式服务。指导全市15个区县(功能区)、165个街镇(平台)、5229个村居和260个较大行业、企业(工地)建立服务中心平台和窗口站点,形成了五级服务平台。提升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水平,制定全国首个外来务工人员服务标准体系,细化形成就业、维权等服务标准49项,实现事事有依据、岗位有规范、工作有标准。依托“阳光大姐”建立国家级家政服务标准体系,制定企业标准1100余项,其中9项成为地方标准、5项成为国家标准。用好数字化、智慧化服务手段,建设全国首个外来务工人员网上服务平台,16个窗口业务功能全部上网,实现“网上办、掌上办、不见面”。截至目前,共服务160余万人次,接听电话、网上回复80多万个(条)。今年40岁的张伟是济南平阴县人,他说:“原来露天蹲活,上厕所都成问题。现在农民工也有了固定求职场所,还能在网上找活,日积月累,建立起自己的客户群,活儿都找上门啦。” 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急难愁盼”问题为重点,持续提升“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的获得感。全市107个市直部门6000多名干部深入5800多个工地调研,实地走访4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制定出台政策举措120余项,全力破解其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子女教育方面,所有公办学校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范围,全市新建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80所,新增学位46.1万个,7.3万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进城落户方面,全面放开落户限制,192个派出所专门设立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窗口,累计为17.7万人办理户籍迁入手续。工资发放方面,发布《济南市工程建设领域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办法》,要求建设单位设立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按工程合同总造价1%3%的比例缴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构建源头预防、动态监管、失信惩戒相结合的制度保障体系,实现人社、劳动监察、劳动仲裁、清欠办、法院、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门单位“一站式维权”。住房安居方面,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租房分配保障范围,推动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累计保障外地来济家庭租赁住房补贴60546户、享受公租房7000余户。技能培训方面,建成鲁班夜校、科普大学等培训学校,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全市230余家技能培训机构、103个技能专业全部对外来务工人员实行补贴性技能培训,累计培训45万人次。中专毕业的汤业峰今年38岁,2014年经人介绍到一家餐饮连锁店工作,勤奋的他在公司考取了岗位认证证书后,申请到千元左右的技能培训补贴,终于通过技能培训吃上“技术饭”,两年后他成为厨师长,月收入最高时能过万元,2019年举家迁至济南,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济南人。 以满足外来务工人员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为支撑,有力彰显开放包容、温暖和谐的城市品质。以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就业援助、困难帮扶、维权服务等工作力度,切实把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心关爱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聚焦高质量就业需求,累计举办“春风行动”等外来务工人员专场招聘会200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87万余个。出台《济南市新就业形态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办法(试行)》,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群体纳入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范围,可享受购房、医疗、教育、出行、职称等方面优惠待遇。聚焦权益保障需求,持续开展春季送岗位、夏季送清凉、秋季送健康、冬季送温暖等“情系农民工”系列关爱活动,发放慰问品5万余份,举办安全健康知识讲座1000余场次,组织健康查体1万多人次,为1000余名困难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慈善帮扶救助。开展表现突出外来务工人员和集体评选活动4次,评选各类先进270人次,鼓励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更好融入济南、服务济南、扎根济南。聚焦精神文化需求,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图书阅览室,组织开展“送电影进工地”“泉城一日游”“七彩课堂”“相亲交友”等活动1000余场次,惠及7万余人次。成立全国首个农民工艺术团,连续举办7届才艺大赛。参加第6届才艺大赛并荣获三等奖的参赛选手马安金,以京剧《上天台》选段赢得评委的一致称赞,马安金高兴地说:“务工之余唱一唱京剧,还能通过网络结识票友,感觉在济南更有了归属感。”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十年生动实践积累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十年来,济南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保障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扎实成效,最根本的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习近平总书记至真至淳的人民情怀激发出的强大动力。在这十年的鲜活实践中,济南市积累了重要经验、收获了深刻启示,必须认真总结、不断完善、始终坚守。 必须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农民工的关怀牵挂,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一脉相承。十年来,济南市牢固树立“进了济南门,就是济南人”的工作理念,始终把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保障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全面做好各项服务保障,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关爱。实践证明,推动外来务工人员更好融入城市、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健全完善管理和服务体系,做到“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在政治上关心、在生活上照顾、在工作上爱护,切实让外来务工人员时时处处感受到城市“家”的温暖。 必须坚持把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贯穿始终。十年来,济南市围绕外来务工人员所急、所需、所盼,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一系列改革,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持续用党委政府的“辛苦指数”换来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幸福指数”。实践证明,做好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保障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以更有效的举措、更迅速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全力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必须坚持把系统观念贯穿始终。十年来,济南市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构建起了基本覆盖的党建体系、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方便快捷的服务体系,为做好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保障工作搭建四梁八柱、奠定坚实基础。实践证明,推动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综合分析、系统考量、统筹部署,充分发挥各层级、各部门、各系统的优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全方位服务保障促进整体工作提质增效。 必须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始终。十年来,济南市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保障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构建形成了市农民工党工委抓总、行业主管部门党组织具体负责、社会各方面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党组织战斗堡垒,善于发动农民工、依靠农民工,才能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推进工作优势,才能激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创新时代各项工作新局面。 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更好推动外来务工人员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保障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新变化新任务新要求。踏上新征程,济南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以实施党建引领、技能提升、就业服务、融入城市、创业支持、劳务培育、人文关怀、权益维护、智慧赋能等“九大行动”为抓手,推动外来务工人员共建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充分激发其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引导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在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中贡献更大力量。 加强思想引领,为服务强省会建设凝聚精气神、弘扬正能量。强化党的组织覆盖,在外来务工党员相对集中的建筑、家政、交通运输等行业企业建立党组织,吸纳更多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强化工会组织建设,将新就业形态企业优先纳入工会建会清单,通过指导其签订劳动合同、完善工资清欠制度等,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强化精神文化建设,加强人文关怀,引导更多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提升文明礼仪、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方面素养,培育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提高就业质量,做到“促就业”与“稳就业”互促共进、协同发力。在促就业方面,鼓励驻济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扩大农村学员招收规模,探索实行“双元制”培训模式,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零工信息纳入公共就业信息服务范围,各区县至少建立1家公益“零工市场”。在稳就业方面,把紧缺急需工种外来务工人员纳入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体系,给予相应人才待遇;推动失业保险金“稳岗返还”、规范企业裁员、增加社会救助等政策惠及该群体,对吸纳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稳岗效果好且用工规范的企业提供稳岗扩岗专项贷款。 提升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让基层劳动者工作和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尊严。在子女入学方面,完善“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两纳入(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按时入学。在社会保障方面,便利外来务工人员异地就医及结算报销,鼓励实现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权益维护方面,建立市、区县(功能区)、街道(镇)一体化劳动维权工作机制,打造“一站互联”劳动法律监督工作站,实现“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 促进合理有序流动,实现“新市民”和“新农人”各美其美、双向奔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采取新建、改(扩)建、购买、租赁等方式,年底前建成“零工公寓”“劳动者之家”不少于5000间;探索在企业、产业园区等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将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租房、廉租房等住房保障范畴,支持外来务工人员成为“新市民”。优化农村创业环境,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给予最高6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对创办小微企业的,贷款最高额度提到1000万元,并按带动就业人数给予每个岗位2000元一次性补贴;对创办个体工商户的,按每年2000元标准给予最长不超过2年的创业场所租赁补贴,引导农民工返乡争当“新农人”。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