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工作动态
青春在战“疫”中闪耀(三)
发布日期:2022-05-10 10:19
访问次数:
字号:[ ]

编者按:分秒必争,生命至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人社青年闻令即动、支援基层、勇挑重担,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冲锋陷阵、扎根基层。他们当中,有党员干部、有青年职工、有学院老师、有技校学生,一个个青春的身影忙碌在抗击疫情第一线,他们不辱使命,把危险留给自己,用行动解读“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深刻含义,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人社青年王振的战“疫”故事——

王振:战疫一线永葆军人本色

我是市人才服务中心的王振。5月7日,家里的小区解封了,我也终于可以回家换身干净衣服了。足足20天,一直在建设工地防疫执勤,有家不能回,有衣不能换,工地的尘土、身上的汗水早就把身上的部队作训服浸黑了、捂馊了。

按照市委、市政府防疫工作要求,工地防疫执勤需要专人长期值守,位置偏远,区域跨度大,作为刚刚安置到市人才服务中心的退役军人,我第一个报名参加建设工地疫情防控专项检查工作。各位同事都下沉社区执勤了,有的也被封控了,单位人手非常紧张,这个最难的任务交给我吧,我是军人,不怕吃苦!中心的每名干部职工都不容易,既要忙本职工作,又要防疫执勤,还要照顾居家线上学习的孩子,自己的妻子则在家独自带两个娃,一个6岁,一个3岁。我想,困难面前,总要有人作出一点牺牲,这就是军人本色吧。我把妻子和两个孩子送回遥墙老家,麻烦母亲代为照顾。

私家车20天跑了2000多公里

唐王、郭店、王舍人、鲍山、唐冶,12个工地20个建设项目,最远的工地相距15公里。开着自己的私家车,穿梭于各个工地,挨个监督检查防疫措施落实情况。一天要跑100多公里,20天下来,已经跑了2000多公里。

有的建设工地十分偏远,连导航都找不到。有的路很难走,还是泥巴路,我就把车停到大路边,步行前往检查。脚上这双作训鞋已经脏得不成样子,没得换,只能用湿纸巾擦了又擦。

市人社局、市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同志帮助协调公车保障防疫执勤,我谢绝了领导、同事们的好意:工地有疫情风险,开公车不利于单位和同事安全,不能因为我坏了防疫大局。这点钱咱自己出就是了。

夜晚和衣睡在车里

4月26日中午,我家所在的小区实行封控管理,人员只进不出。工地防疫检查任务重,一旦回家封控,单位也面临换人难,那我就不回家了吧。结束当天工作,同伴都返回家中,我则开车去了奥特莱斯空无一人的停车场,在车上和衣睡了一晚。第二天、三天晚上,有点想“回家”了,就把车停在自家小区门口的马路上,在车上度过了漫长的黑夜。虽说车上睡觉不舒服,但我还很“知足”,幸好这天还不算冷。直到工地防疫执勤人员实行集中住宿,才算帮我解了围。

工地防疫检查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累了就在大树下休息一下。气温高达30度的那几天,中午特别难熬。我在车上屯了好几箱方便面、面包、香肠、榨菜、矿泉水,作为我一早一晚的口粮。天热,喝不上热水,吃不上青菜,嘴里长满了溃疡,嘴角也起了水泡,幸亏车上还有一管芦荟胶,能缓解嘴角干裂的疼痛。

围栏值守至深夜12点

严格落实工地封控管理是切断疫情传播链条的关键。我所负责的建设工地封控人员就达1500人,人员多、防控难、责任大,我倍感压力。

身上是沉甸甸的责任。每到一处工地,都要逐一核查工地的封控人员名单、物资运输清单、核酸检测清单,检查封控措施落实、环境卫生消杀情况等等,事无巨细,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封控初期,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脑子里一遍一遍地捋防控措施、封控漏洞、处置预案……唯恐哪个环节考虑不周、检查不细,风险外溢。第二天,再把昨天晚上的所思所想落实到监督检查当中,确保万无一失。

随着封控时间越来越长,封控的务工人员情绪越来越躁动,开工挣钱、生活保障……既要监督检查工地责任落实,又要安抚务工人员。在保持安全距离的同时,悉心讲政策、摆道理,积极协调解决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以真诚真心安抚平复务工人员的情绪。为保障工地防疫安全,我和同伴们需要在工地围栏值守。围栏外全是泥土地,转一圈就得走上半个小时,鞋子也被粘掉好几回。

小区解封的当天,我迫不及待地回家换衣服。进门那一刻,见到了天性敏感的女儿。眼泪顺着脸颊淌下来,她说她没哭:“爸爸,你是不要我们了吗?”我仿佛又拾起了原来的那份亏欠之意:“当了16年兵,夫妻俩两地分居,两个孩子一直由妻子带大,特别亏欠她们。退役返济了,就是要好好补偿她们。20天没见她们,就好像我又回到了部队。”

小区解封了,我负责的建设工地还要继续防疫执勤。第二天一早,我又开着车赶赴工地,真希望这次疫情尽快结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