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11370100004188784H/2020-00168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配分类:部门计划及总结
  • 发布日期:2020-04-08成文日期:2020-04-08
  • 标题:2020年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2020年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信息来源: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

2020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1+495”工作体系的部署要求,牢牢把握“以党建为统领,形成以党建强业务、以业务促党建的工作格局”这一主线,统筹推进“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开发、人事管理、劳动关系”五大业务板块,严密防范“规模失业、基金运行、人事考试、清欠保支、廉洁从政”五个风险点,抓重点带全盘,抓服务增效能,奋力夺取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新胜利。

一、全力确保就业局势稳定

(一)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

(二)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现代服务业、中小微企业、新兴就业业态的政策支持,挖掘吸纳就业潜力,支持灵活就业,扩大就业规模。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推进政策更快更好落地见效。

(三)全面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贯彻落实职业技能培训终身制,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立面向重点群体的技能培训制度,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新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四)全面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来济留济就业创业。继续开展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持续开展“选择济南、共赢未来”专项行动,搭建精准就业供需对接平台。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服务活动,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五)全面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对初创企业的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的支持力度,降低创业成本。评审和认定一批高质量的创业孵化平台,促进创业孵化成果转化。扩大建设市创孵中心,完善“创业培训+创业预孵化+初创孵化+产业园区”服务体系,发挥市级公益性创业孵化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创业服务“四进四送四建”活动,组织开展创业大赛,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六)全面做好农民工工作。发挥市农民工党工委牵头统筹作用,着力协调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现实难题。加强农民工服务中心和零工市场建设,拓展服务功能。深入开展“情系农民工”系列活动,关爱农民工困难群众。做好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全力推进社会保险工作

(七)推进社保人群全覆盖。实施全民参保行动,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退伍士兵、新业态从业人员和断保续保人员等人群为重点,全力推进社保人群全覆盖。

(八)推进社保制度改革。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制度,研究制定基金归集管理办法,完善备付金制度,实现省级集中统一管理。贯彻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做好基金上解下拨工作。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及其他防疫工作者的工伤保障,完善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工伤保险按项目参保、工伤预防等工作。

(九)推进社保政策落实。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政策,制定养老保险费补缴办法,建立按时足额缴费的正向激励机制。研究出台养老金待遇计发过渡办法,确保退休人员待遇不降。严格落实退役士兵补缴政策,确保工作顺利推进。根据国家和省要求,适时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继续落实阶段性减免缓社保费和降低缴费比例政策,减轻企业负担。

(十)推进社保卡服务升级。拓展社保卡服务功能,完善社保卡综合服务体系,增加社保卡即时发补网点,推动社保卡服务下沉和全城通办。拓展电子社保卡签发渠道,提高发放量,扩大覆盖面。探索推广以个人主动申领为主的发卡服务模式,优化第三代社保卡用卡环境。

(十一)推进社保基金安全运行。强化基金监管,完善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风险防控体系,提升监管手段和效能。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内控专项检查,严控基金管理风险。稳妥推进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工作,实现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保值增值。

三、全力壮大人才队伍

(十二)发挥人才政策红利。研究制定《关于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相关实施细则,大力实施博士后英才、梧桐树青年英才、四海菁英等人才集聚计划,扎实推进大学生追梦济南行动、未来之星成长计划。深入实施泉城“5150”引才倍增计划、“泉城学者”建设工程和院士专家服务基层计划,不断提升重点人才工程质量效益。新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000人以上,新留济大学毕业生11万人以上。

(十三)开展高质量招才引智。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建立人才需求清单并向社会公布“招贤榜”。开展“才聚泉城”名校行、城市行活动,积极探索海外行,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交流合作,拓展“朋友圈”、密织“伙伴网”。扎实做好参加第11届“海洽会”筹备工作,推广发布人才、项目、技术需求,让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济发展、建言献策。

(十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做大做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稳步推进人力资本服务产业,形成协同发展、双业并进的发展态势,积极争创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编制《济南市人力资本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引领我市人力资本服务业发展,打造千亿级人力资本产业集群。指导园区举办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高端论坛,拓展交流合作空间。强化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名牌企业。统一自贸区内外资人才中介机构资质要求,引进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企业。

(十五)壮大技术人员队伍。优化完善“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制度,做好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推进继续教育平台与省职称晋升平台互联互通,深化职称申报证照电子化改革。扎实做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的遴选工作,争取在推荐数量上有新突破。推进博士后三级平台建设,增强博士后设站单位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省市两级乡村振兴继续教育基地作用,加强市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建设,让更多专家服务乡村振兴。

(十六)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加快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深入实施“金蓝领工匠”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计划。聚焦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推动产教融合,推进技工教育特色发展。建立多元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全面推开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选拔储备一批高水平技能人才。推进自贸区设立外商独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设智能制造技师学院、开展职业资格国际互认等工作。

(十七)实施人才精准服务。认真落实《济南市高层次人才精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细则》,健全绿色通道、窗口服务、专员服务、人才金卡“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大力推广高层次人才“一键式”服务模式,推行数字化服务和定制化服务,提升高层次人才精准服务质量和效能,营造全国最优人才生态

四、全力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十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参与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探索专业技术人员以技术、科研成果、人才价值入股并参与分成的激励机制。加速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赋予事业单位更大用人自主权。

(十九)完善人才引进招聘机制。用好编制“蓄水池”,专项服务全市中心工作和引进高层次人才。采取到“双一流”建设高校现场考核、现场签约的方式直接引进人才。对于市属事业单位新引进、急需的博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用人单位可探索给予科研项目补贴。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职称评聘方面实行绿色通道,在科研经费、安家补助、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享受省属事业单位同等待遇。严密组织各类人事考试,坚持公开透明、阳光考录,确保公平公正。

(二十)健全激励奖励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公平、公正、择优”竞争机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引导事业单位“因事设岗、以岗择人、竞争上岗、合同管理”,形成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机制。适度开展表扬奖励,探索开展业务标兵、优秀教学能手等争创活动。

(二十一)支持基层单位引才留才。允许偏远地区基层事业单位在招聘时限制本区县或临近区县户籍,鼓励引进本土人才。新进人员最低服务年限不少于5年,不满最低服务年限的,不允许帮助工作、调动和参加遴选。提高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提高乡镇补贴标准和发放范围。

五、全力维护劳动关系和谐

(二十二)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劳动关系领域风险研判,逐步建立劳动关系领域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制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十三)加强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贯彻国家和省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部署要求,完善配套政策,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确保改革政策落实到位。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企业工资指导线的意见,制定我市2020年企业工资指导线。

(二十四)做好去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依法依规处理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治理环境污染、企业转型升级等过程中的劳动关系,切实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

(二十五)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加强与工会、工商联、企业联合会的协调配合,积极开展和谐企业、和谐园区创建评比工作,加强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十六)化解信访疑难案件。全面梳理掌握信访积案情况,逐案落实包案化解责任。完善信访督查机制,最大限度化解疑难信访案件。

(二十七)强化劳动人事调解仲裁。加强部门联动,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工作格局。推进调解仲裁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全年仲裁结案率达到90%以上,仲裁终结率达到70%以上,调解成功率达到60%以上。

(二十八)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强化根治欠薪目标考核,大幅减少欠薪案件数量。开展根治欠薪夏季行动和冬季行动,实施“一案双查”。全面推进市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平台建设,实现监管平台对在建工程项目覆盖率达到100%。加快劳动保障监察大数据系统建设,落实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打造100家无欠薪示范工程项目。强化失信联合惩戒,形成高压态势,力争实现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

六、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十九)做好就业创业扶贫。推广“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扶贫基地”“扶贫公益岗位”“劳务扶贫合作社”等就业扶贫模式。落实创业扶贫担保贷款政策,切实解决贫困劳动力创业资金难题。充分挖掘各级创业服务载体作用,开设贫困劳动力创业服务“绿色通道”。

(三十)做好社会保障扶贫。落实贫困人口社会保障代缴政策,实现贫困人口社保代缴全覆盖。针对临时性、突发性、支出型贫困人口,加大社保扶贫力度,实现应保尽保,确保不致贫、不返贫。

(三十一)做好技能培训扶贫。开展普惠制免费技能培训,落实生活费补贴、以工代训补贴等政策,提高贫困劳动力自我发展能力。开展项目制职业技能培训,围绕贫困劳动力实际需求,扩大项目制培训规模,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全面落实“五免一享”政策,助力贫困学生接受全日制技工教育。

(三十二)做好人社干部扶贫。发挥人社系统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万名干部下基层”乡村振兴服务队的脱贫攻坚“先遣队”作用,大力宣传人社扶贫政策,落实扶贫项目。大力支持一线扶贫干部工作,积极排忧解难,让他们安心工作、全心扶贫。

(三十三)做好对口协作扶贫。组织扶贫主题招聘会,抓好对口地区来济务工贫困劳动力的跟踪服务和稳岗工作。依托山东蓝翔十八洞分院、“阳光阿娅”培训基地作用,提升当地贫困劳动者技能素质。发挥我市技工院校优势,落实培训补贴政策,为对口帮扶地区培训更多贫困劳动力。

七、全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三十四)推进“智慧人社”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和智慧人社建设深度融合,全力推动“智慧人社”增速扩容。

(三十五)推进不见面办理。实施流程再造,推进信息共享,依托山东政务服务网、自助终端机、移动终端、邮政寄递、全程代办等办理方式,实现受理事项、作出决定、送达文书的全过程“不见面”办理。

(三十六)推进一网通办。通过电子证照共享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市本级办理的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除按照法律法规必须现场办理的事项外,一律推行全程网办。

(三十七)推进掌上办理。以就业、社保、人才、维权等领域为重点,积极推进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向移动端延伸,努力实现移动端应用事项应上尽上,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不出门、掌上随时办”。

(三十八)推进智能办理。推行“秒办”服务,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梳理推出更多“秒办”业务,提升服务效能。推行“政策直通车”服务,实现惠企惠民政策主动推送、待遇主动享受。

八、全力推动任务落地见效

(三十九)强化党的建设。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强化理论武装,落实组织制度,坚决做到全面过硬。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做到党建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实现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加强党组织建设,增强组织观念,强化党员意识,发挥局党组把方向管大局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抓执行保落实的战斗堡垒作用。

(四十)强化能力建设。增强学习意识,加强学习研究,认真钻研业务,以过硬的学习能力提升过硬的工作能力。加强教育培训,组织各类干部培训班,培养更多人社领域的行家里手和业务骨干。坚持调研开路,树立问题导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强化实践锻炼,通过岗位交流、挂职锻炼、赋予重要任务等方式,培养干部解决问题和攻坚克难能力。

(四十一)强化作风建设。敢于担当作为,面对难题不推诿、不退缩,迎难而上,破解难题,以舍我其谁的勇气担当攻克制约事业发展的矛盾问题。敢于改革创新,对标先进地区,对照群众期待,跳出思维定式,摒弃麻木懈怠,主动求突破求创新,努力干出特色干出亮点,让更多人社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敢于求真务实,以咬定青山放松的韧劲和执着,紧盯目标任务,实行项目管理,实施挂图作战,坚决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十二)强化纪律建设。强化纪律监督,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注重抓早抓小。强化制度监督,编密织牢制度安全网,严格落实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强化群众监督,组织开展基层平台“开放日”活动,完善群众办事反馈机制,邀请企业群众参加局办公会,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自我监督,严格自我要求,自觉提升思想,主动抵制不良行为,不断增强廉洁从政的内生动力,树立人社干部良好形象。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阅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