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牢记嘱托,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市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六周年座谈会”在市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室召开。市农民工党工委副书记,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窦进科,市农民工党工委委员、办公室主任丁麟宏,驻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及单位分管负责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在场的工作人员和部分农民工代表参加了座谈。
近年来,市农民工党工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聚焦农民工需求期盼,努力解决好劳动维权、就业培训、文化娱乐、子女入学等难题,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让农民工朋友有序融入城市、共享发展成果。
以党建为引领 促进农民工融入共享
六年来,市农民党工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加强农民工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紧紧抓在手上,出台了《关于加强行业系统农民工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在环卫、建筑、餐饮等行业单位,建立了农民工基层党组织,积极吸纳优秀农民工入党。2014年以来,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613名,发展农民工党员937名。以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作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目标,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新组建“两新”党组织325个,新建各类党群活动场所950处,有效扩大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2014年,济南市成立全国首个农民工党工委,作为济南市委派出机构,专门负责农民工领域党建和农民工服务工作。窦进科说,市农民工党工委、市人社局将加大发展优秀农民工入党力度,把那些靠得住、有本事、肯干事、群众公认的优秀农民工党员选拔到基层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充分发挥他们群众威望高、号召力影响力强等优势,带领农民工致富、乡村振兴,热心为农民工服务,努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就业一条链 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就业
阳光大姐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不忘初心、服务民生,坚持“安置一个人,温暖两个家”的服务宗旨和“责任+爱心”的服务理念,六年累计培训33.6万人,安置就业212万人次。2019年8月27日,“阳光大姐”入围教育部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在家政行业率先引入标准化管理理念及方法,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和项目,制订企业标准1140项,地方标准9项,国家标准7项。
对于没有技能的农民,他们还可以在市农民工服务中心报名参加免费职业培训,提升劳动素质能力,找到“合适”的岗位,六年来培训各类人员20余万人。
为方便农民工求职,每周四市农民中心二楼设立招聘专区,为前来求职的农民工进行求职登记、提供职业指导,帮助用人单位招聘到合适的人员,为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岗位,已举办招聘会400多场。
维权一站式 农民工的安全感不断提高
济南市创立以住房城乡建设局清欠办、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司法局法律援助和法院诉讼服务为依托的“维权一站式”模式,方便农民工维权,开创了全国先河。六年来,直接协调帮助农民工追讨欠薪1000余起,讨回工资1.48亿元,惠及农民工近1.5万余人,有力地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积极探索“互联网+农民工服务”新模式,开发了集网站、微信、微博于一体的农民工网上服务(维权)平台,实现了农民工足不出户、足不出工地拿起手机、轻点鼠标就可以咨询、维权和办事。截至目前,网上平台解答咨询已达3万多个,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通过网上平台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聚焦子女入学、就业创业、劳动维权等农民工现实难题,加大工作力度,推动难题有效解决,截至目前,全市新建扩建中小学245所,增加学位37万个,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济南入学率达到100%;公租房与市民同等待遇,近9千户农民工家庭申请了住房保障;发放“法律援助绿卡”10万多张;发放特困农民工家庭救助资金20多万元;直接协调帮助农民工追讨欠薪1000余起,讨回工资1.48亿元,惠及1.5万多农民工,有力地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想其所想 将关心关爱送到农民工心坎上
连续6年组织开展春季岗位,举办“春风行动”招聘会551场次,达成就业意向34.7万人次。今年仲夏在人社系统、行业企业,组织开展情系农民、夏季送清凉活动,投入资金32.52万元,走访慰问农民工1.03万人。开展秋季送健康、冬季送温暖活动,深入建筑工地、环卫工人工寓,检查用人单位执行有关安全、卫生标准建设等情况,并向他们送去防寒、防霾等慰问品。在市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建立农民工书屋,藏书达一万多册,受到农民工的欢迎。每年春节前夕,组织开展为农民工送春联、贺新春,丰富了农民工节日生活。连续四年联合媒体以及知名企业,派大巴车免费到工地接送返乡困难的农民工回家过年。开展“小泉娃关爱”系列活动,累计帮扶儿童4万余名。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营造全市上下关心关爱农民工的浓厚氛围。
下一步,将继续深入企业、工地一线开展“冬季送温暖”、为农民工送春联、贺新春等情系农民工服务活动,面对面帮助农民工解决难题、答疑释惑,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农民工身边,使农民工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社区、家庭融入社区,整体融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