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图片新闻
市人社局党委召开“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务虚会
发布日期:2018-04-28 00:00
访问次数:
字号:[ ]

4月28日下午,市人社局党委召开“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务虚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壮主持会议,局党委成员、巡视员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市纪委派驻第十一纪检组组长,市行政学院副院长、副巡视员,机关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局属副局级以上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处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重点结合前期学习、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深入查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初心使命、落实党的十九大对人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分析把握自身优势、找准理清短板弱项,明确以后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进一步提高谋划工作、驾驭工作、推进工作能力。

人社部门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支撑、劳动关系等职能都与新旧动能转换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肩负着重要职责、担负着重要使命。当前,人社事业各项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新旧动能转换也为人社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人社部门要紧紧抓牢这个历史机遇期,搭上新旧动能转换的顺风车,推动人社事业走上快车道,努力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实现新作为。

王壮局长就人社部门如何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切实发挥人社职能作用,提出明确要求,重点在人才智力支撑、人力资源服务、职称改革助力、社会保障兜底四个方面下工夫做文章。

(一)在引进培养“双高人才”上精准发力,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是精准对接“择”才。坚持精准引才、靶向引才,定期开展海外行、城市行、高校行系列引才活动,引进一批能够引领产业发展、支撑产业转型的中高端人才。

二是完善人才政策的细则配套和推进落实工作。继续细化完善“人才新政30条”相关实施细则。建立部门协调机制,细化操作实施方案,提高政策的落地率。

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选拔培养。组建“首席技师协会”,建设职业技能大赛培训基地。深入开展技能成果评选活动,举办职业技能创新大赛。积极备战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争创省级、国家级训练基地。

(二)在做大做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上精准发力,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全方位的人力资源服务。

一是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县区将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继续探索“一园多区+多点驱动+特色发展”的产业布局。积极做好申报国家级产业园工作,提高我市人力资源服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是加强行业发展顶层设计。大力实施行业发展规划,整体布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推动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迅速崛起,为新旧动能提供有力的人才服务支撑。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围绕扶持产业发展、促进行业规范、引进高端机构、引导企业使用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等方面制定政策措施。设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行业机构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解决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

是打造服务品牌。坚持引进和培育“两手抓”,在注重本地已有企业培育的同时,加大对知名人才中介和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引进力度,鼓励本土企业与国内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合资合作,鼓励园区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引才活动、人才论坛、人才评价等服务产品。

(三)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上精准发力,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更加科学的人才服务评价体系。

一是创新完善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体系。制定专业技术人才配套服务政策,解决好专业技术人才后顾之忧。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广职称电子证书,加快人才数据库、职称评价服务平台建设。

二是探索社会多元评价改革。修订完善我市高层次人才、留学回国人员、博士后研究人员职称评定办法,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论文,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探索通过特殊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直接评定高中级职称。开展龙头企业职称申报改革试点。加强对新兴业态、新兴领域的调研,对职称专业设置进行研究论证。

三是制定专业技术人才专项激励培育措施。制定出台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的激励办法;制定重点部门、重点行业向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输送、帮扶和派驻人才的3—5年计划;开展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重点人才培育计划。

四是加强载体平台建设。推进以博士后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载体的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以专家服务基地为载体的服务基层平台建设、以继续教育基地为载体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平台建设。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促进产学研高度融合。

(四)在完善社保体系上精准发力,为新旧动能转换织密编牢社会保险安全网。

一是积极做好去产能企业分流安置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妥善处理去产能企业分流职工的养老保险关系接续转移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去产能困难企业,可按规定申请缓缴、延期缴费,经批准后,缓缴、延缴期间免收滞纳金。去产能破产企业欠缴的养老保险费,按规定予以清偿,确实无法清偿的欠费,企业缴费除应划入职工个人账户部分外,按规定程序批注后可以核销。

二是推进法定人员全覆盖。全面实行全民参保计划,以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新兴业态从业者为重点,加快实现职工养老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

三是完善养老保险转移衔接办法。进一步研究完善城乡、地域、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养老保险转接办法,促进养老保险制度无缝衔接,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